"对不起!"訾晨辉慌忙去扶,却发现灯架的一个榫头已经脱开。
杜父摆手示意他退开,自己蹲下身仔细检查。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展开是几件精巧的木工工具。"《鲁班经》载,榫卯相合,不假胶漆。"他手指灵巧地拨弄着灯架关节处,突然用力一推,榫头"咔"地一声复位。
"太神奇了!"訾晨辉由衷赞叹,"这就是明代木作中的暗榫技艺吧?"
杜父站起身,第一次正眼打量这个年轻人:"你懂木工?"
"我父亲是古建筑修复师。"訾晨辉不好意思地笑笑,"小时候跟着背过《营造法式》。"
这个回答似乎打开了某个开关。杜父开始带着他们参观后院的工坊,这里陈列着各种按古籍复原的传统工具。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缂丝机,旁边挂着半幅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是按《天工开物》记载复原的。"杜父难得地多话起来,"宋应星在乃服一章详细记录了。。。"
"我可以试试吗?"李擎风突然问道,眼睛亮得惊人。在得到允许后,他熟练地调整坐姿,手指在经纬线间穿梭起来。更令人惊讶的是,缂丝机旁的小型计算机屏幕随即亮起,显示出织造图案的数字化模拟。
"这是。。。"杜薇瞪大眼睛。
"我在传统工艺研究所的项目。"李擎风头也不抬地解释,"用算法优化古法缂丝的图案设计。"他敲击几下键盘,屏幕上立刻生成出梅瓶纹样的三维构图。
杜父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切,杜薇却从他紧绷的肩膀看出他内心的震动。这个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工艺的年轻人,无意间触碰到了父亲毕生追求的境界——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晚宴设在国风馆的后花园。杜母穿着月白色竖领对襟衫,正在石桌上布置餐具。让訾晨辉惊讶的是,每人面前都放着一只青花小杯,正是下午见过的压手杯仿品。
"家里来贵客才用这套。"杜母笑着解释,"薇薇说你们懂行。"
菜肴陆续上桌,大多是《宋氏养生部》里记载的明代士大夫家常菜。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碟金黄的小饼,散发着松针特有的清香。
"松黄饼?"李擎风突然问道,"《遵生八笺》里写的那个?"
杜母惊喜地点头:"高濂记载的方子,用松花粉和蜜做的。"她特意给李擎风多夹了一块,"现在知道这个的年轻人不多了。"
酒过三巡,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郑和下西洋。訾晨辉讲起宝船队带回的奇珍异宝,杜父则补充着明代朝贡体系的细节。两人越聊越投机,杜薇惊讶地发现父亲居然给訾晨辉斟了第二杯酒——这在杜家待客礼仪中可是极高的礼遇。
"所以说,永宣青花用的钴料其实。。。"訾晨辉说到一半突然停住,因为杜薇在桌下轻轻踢了他一脚。他这才注意到李擎风正对着松黄饼发呆,而姜小宇已经趴在桌上打起了瞌睡。
杜母会意地起身:"客房已经收拾好了,你们旅途劳顿,早点休息吧。"
分配房间时,李擎风被安排在靠近书房的西厢房。这间屋子陈设简单,但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丝绸研究的专着。当他打开床头灯准备就寝时,一帧摆在书架上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
照片里是约莫六七岁的杜薇,穿着桃红色明制袄裙,站在那台缂丝机前。她怀里抱着一卷丝线,身后是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缂丝。但最让李擎风在意的是照片角落——书桌上摊开的古籍露出半页,上面赫然写着《丝绣笔记》几个字。
他凑近细看,隐约辨认出"劈丝戗色"等专业术语,还有几行模糊的小字似乎是某种秘法记载。正当他想进一步查看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擎风赶紧退回床边,随手抓起一本《明代服饰研究》假装阅读。
门被轻轻叩响,杜薇的声音传来:"擎风,需要加床被子吗?"
"不用了,谢谢。"他答道,目光却仍黏在那张照片上。某种直觉告诉他,这个看似普通的国风馆家族,或许守护着比表面所见更为珍贵的传承。
窗外,一轮明月挂在国风馆的飞檐上,将斑驳的影子投在石板地上。东厢房还亮着灯,隐约传来訾晨辉和杜父的谈笑声。李擎风靠在窗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思绪却飘向了那张神秘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