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密隔舱具有上述的优越性,因此问世以后不但在国内长期推广,而且还流传到国外。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79年,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艘新型的船只。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詹天佑((8~99),号眷诚,字达朝,广东南海人,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茶商家庭,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用泥土制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琢磨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87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幼童出洋预习班”。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前往美国。877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
88年,詹天佑学成归国。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派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后来几经周折,詹天佑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路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最终詹天佑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
90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对全线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工程难度最大的就是关沟段,铁路要在这里越过八达岭,南口和八达岭高度差近60米。詹天佑运用折返线原理修建了一条“人”字形线路,使线路坡度降低到‰以下,并且为火车前后各挂一个火车头,以提升爬坡能力。经过几年奋斗,京张铁路在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的建成,不仅为詹天佑赢得了世界声誉,更为整个中国工程技术界在世界上赢得了相应地位。当时,有人把京张铁路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的伟大工程。
1919年,詹天佑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中国工程师学会基于他在铁路建设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地在青龙桥建立了一尊铜像,来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
侯德榜(890~97),字致本,名启荣,福建省闽侯县人,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少年时,得到姑妈的资助,侯德榜得以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期间他目睹了外国工头蛮横欺凌我码头工人,耳闻美国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使侯德榜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
1907年,侯德榜考上了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后来,侯德榜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改良对策,很有创见。《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仍在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9年,侯德榜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同年,侯德榜应范旭东之聘,任塘沽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当时索尔维法的生产技术为索尔维集团垄断,对外保密。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全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经过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9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其后不久,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90年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享誉世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但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高价勒索外,还提出了种种对中国人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件,范旭东毅然决定不再与德国人谈判。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察安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式制碱工艺,9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侯德榜是首席发明人。当时的这种小氮肥厂,对我国农业生产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当时其国外会员仅人,亚洲仅中国、日本两国各一名),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历史的风云随着星辰的移转而逝去,而这位科技界名流却在人类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璀灿光芒。侯德榜勤奋、创新和爱国的一生,一直在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共创祖国的美好未来。
钱三强(9~99),浙江湖州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就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上中学时,钱三强读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书中构建的中国未来蓝图,激发了他对理工学科的兴趣:“要使祖国不受屈辱,摆脱贫穷,走向富强,非建立强大的工业不可。”90年秋,17岁的钱三强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理学院录取为预科生。入学后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短短半年之后便通过了英语考试,连他的父亲钱玄同也不禁暗叹:“属牛的孩子,还真有一股牛劲。”
在北大,每周都有各种学术报告会。钱三强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听,有一次听清华大学的吴有训讲授近代物理学。吴有训与众不同的讲法、生动的课堂实验,在轻松愉快中向学生传授了难懂的概念,使钱三强渐渐产生了对物理学的热爱,最后萌发报考清华物理系的念头。9年秋,钱三强在北大预科毕业后,考取了清华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等教授。父亲钱玄同欣然题写了“从牛到爱”四个大字送给他。这成为钱三强人生的转折点。
9年,钱三强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在严济慈的推荐之下,钱三强通过了公费留学生考试,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正是他们开启了钱三强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钱三强每天很早起床乘地铁去实验室,工作一天后回到宿舍还要整理资料、写实验报告。生活平淡,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聪慧和实干,深得居里夫妇的赞赏。
9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历经辗转终于在解放前夕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开始为祖国科技的腾飞效力。从此,钱三强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之中。9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核力量后,他成为规划的制定人,并汇聚了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一大批核科学家。当99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钱三强担任了总设计师。在这场艰苦的攻坚战中,他凭借自己过人的领导能力,协调这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用年时间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8个月后氢弹又试爆成功,创造了世界奇迹,为共和国铸就了不朽的功勋。
钱三强以自己一生的脚踏实地、艰苦攀登,实践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邓稼先(9~98),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杰出的物理科学家。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9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9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到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8年8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一位领导对邓稼先说:“钱三强同志极力推荐你参加一项秘密工程——搞原子弹。”邓稼先听到这番话,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
邓稼先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他是被选来的第一位高级研究人员。筹建队伍是当务之急,他挑选了一批刚从大学分配来的毕业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知识。
邓稼先带领理论队伍开始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在当时“中国式的计算机”上模拟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所谓“中国式的计算机”,不过是几台手动、电动计算器,外加几把算盘而已。
然而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的“武器”在打攻坚战。邓稼先边学习、边钻研、边教学。有时,从夜里搞到凌晨三四点钟,就在办公室的长椅上躺下休息,天亮又继续投入工作。别人劝他要注意休息,他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卡我们的脖子,想让我们低头。我们要争口气,把腰杆挺起来。”
一年之内,他们进行了九次模拟计算,考察了各种物理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取得了研制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参数。周光召则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打消了一些人对计算结果的怀疑。
9年0月日下午点0分,美丽的蘑菇云从沙漠中升起。原子弹爆炸成功,理论设计方案圆满地通过了检验。之后,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97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979年又任院长。98年,他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与骄傲,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王选(97~0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气氛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9年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他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尽管这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他认为越是新的领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大,而且计算机在今后社会发展中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专业的选定,成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王选后来感慨地说。
1958年,王选毕业留校任教,当时我国正掀起研制计算机热潮。由于计算机人才奇缺,王选才没有受到“右派”父亲的株连,参加到我国第一台红旗计算机的研制。长年累月的忘我工作,使他重病缠身,不得已返回上海养病。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自学电脑软件理论,成长为当时国内研究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著名专家之一。
97年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论证会,王选报病参加了会议。由于身体虚弱,说话困难,由他的妻子代他发言并用计算机展示了模拟实验的结果。王选的方案对多数人就像听“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说这是王选的数学“畅想曲”,是玩数学游戏。回家后,王选夫人开玩笑说道:“咱们还是算了吧。”王选却认真地回答:“干!不到长城非好汉。”
就在王选紧张地投入研制时,全球著名的英国蒙纳公司,凭借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也正在加紧研制汉字激光照排机,想一举占领中国市场。面对双重压力,王选只是默默地加快自己的工作进度,带领着一帮年轻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方法,照排控制机上的电路板,那些由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组成的尖端高科技设备,大多是王选他们自己动手做出。
979年7月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大家围在样机旁,紧张地注视着它的动作,机房里只有敲击计算机键盘发出的嗒嗒声。转眼之间,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第一张八开报纸的胶片,王选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接过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各种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图案美不胜收。980年,支持这套系统的电脑软件,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
精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就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被誉为“当代毕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