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徒县。
张献忠正在和手下的将领商讨,张献忠四十来岁,正直壮年,底下的文臣将领合在一起也有三十余人。
但张献忠最为信任的还是最初就跟随他的将领,比如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抚南将军刘文秀,定北将军艾能奇。
以及中军王尚礼,前军王定国,后军冯双礼,左军马元利,右军张化龙九人。
这九人基本上就构成了整个组织的军事架构,至于其他一些召唤得来的武将,也大多在这九人的手下充当副将。
将九人招到领主府之后,张献忠对着下首的诸人开口说道:“如今刘璋在统一了蜀郡之后,可谓实力大涨,如果所料不差,他下一步肯定会来进犯,而蜀郡兵多将广,再加之人口众多,光是耗都能把我们耗死,为今之计就只有联合。
蜀郡四面环敌,想要对付他的可不止一家,据我所知,西面的鞑子,南面的鹿城可都对蜀郡有想法,定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刘璋做大,若是能够说动他们出兵,局势还可破解。
诸位可有什么好的提议?”
听到张献忠如此说,几人都面露沉思之色,这种想法的确是好的,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极难,每个势力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策略,不可能仅凭三言两语就令其动摇。
尤其是西面的鹿城,此时才刚刚占据了犍为郡,再次出兵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刘璋攻打的可不是他,完全没必要去冒这个风险。
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自己处在鹿城的这个位置,也不太可能同意这个计划,一是利益不好分配,二是互相之间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更何况对方完全可以拖拖看,等到自己和刘璋出现了僵持的局面,再择机选择岂不更好?
到那时可供选择的机会可就多了,换句话说,主动权完全在对方的手中。
这几人都是人精,局势稍微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所以对于张献忠的提议也都没有急着表态。
看到这种情况,却是李定国开口了:“末将愿前往武阳城充当说客,望主公恩准!”
“宁宇吗?也好,宁宇为人稳重,再加之颇有辩才,可担此职。”
看到李定国开口了,张献忠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这已经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了,能不能成功可是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哪还有不同意的道理。
此时看着一脸凝重的李定国,张献忠吩咐了两句便命其立刻赶往武阳城。
想了想之后,又觉得不保险,张献忠随后又吩咐其余几人前往各县征兵。
很显然,张献忠是打算全民皆兵了!
第二百一十章武阳兵晋阶
刘璋想要攻打张献忠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别人。
在将顺治给赶走之后,整个蜀郡精华之地便尽入他的手中,而两千三百万人口所能爆发出来的潜能太过于巨大,完全有能力双线甚至是三线作战。
所以刘璋根本就不怕其他几方势力的联合,在与犍为郡接壤的广都县,刘璋直接是摆上了五万大军,而在与广汉郡接壤的chengdu县,更是刘璋的大本营,参与守卫的军卒更是高达十万人。
由此可见刘璋手下军卒之多,已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要知道,当初鹿城仅仅是占据了四县之地,人口也只有三百五十万,拥有的士兵就达到了六万人,如今在统一了整个犍为郡之后,更是达到了十万人马,这还是考虑到经济和农业发展,没怎么招兵的结果。
如果仅是参考自己的做法,刘璋坐拥两千三百万人口,轻轻松松就能招募到四十万人马,还不费力那种,真要是全民皆兵了,十抽一,两百万也没问题。
而这就是人口多的好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打到最后,比拼的就是人口。
对于刘璋的做法,鹿城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别说是五万人了,就算是十万人摆在了边境之上,鹿城也不怕。
刘璋是不可能来攻打自己的,先易后难,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要怎么做,很明显,蜀郡周边的几个势力当中,只有张献忠看着好欺负一点。
更何况在新历二年的时候,刘璋就为了汉嘉县和张献忠火拼了一次,双方你来我往,前前后后打了三个多月,损失都不算小。
若不是顺治在一旁牵制着,刘璋根本就不可能放弃掉汉嘉县。
即便是在半年前,在刘璋和顺治争夺蜀郡的关键时期,张献忠还是会时不时地扯后腿,一旦看到刘璋占据优势,就上去“帮忙”一番,完全是一个搅屎棍的角色。
只是张献忠也没有想到,顺治会“走”的这么干脆,根本就没给张献忠反应的时间。
如今刘璋统一了蜀郡之后,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张献忠,不打他根本就没有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