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考官准备的是二十三题,学子只需考七题即可。
朱英只是来走个过场,太孙的身份也不允许他一直守在这里。
临走的时候,朱英对户部左右侍郎吩咐道:“在这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有可能是我大明未来的尚书,侍郎,或是一地之父母官。”
“朝廷的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用来折磨人才。”
“本宫会传令光禄寺,让他们为所有学子准备今日晚餐,包含明日两餐。”
“到时候尔等就多多费心了。”
左右侍郎闻言,也不敢多说,只能是躬身作揖:“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对于贡院的改革,第三日就刊登在了京师邸报之上。
太孙仁慈之名,响彻整个京师上下。
不管是还未参加科举的学子,亦或是参考过科举当官的官员,都为太孙殿下此举称好。
两个举动,让所有的学子感受到了太孙殿下的关心。
“仁明之君,仁明之君呐,何愁我大明不兴。”
“太孙殿下高义,上体天心,下恤黎民。”
短短不过半日的时间里,所有的文人都在为太孙殿下写诗歌颂。
“大孙这一招,真的是秒啊,咱从前太担心,大孙可能会遭到文人的抵制,这般过去后,天下文人对大孙无比赞颂,尽皆归心。”
朱元璋笑哈哈的说道。
谣言案的余波,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
虽说京师这里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没人谈论,但在大明其他地方,实乃传播广泛。
即便是官府命令禁止,也抵挡不住有心人的传播。
在当今的社会,主要的传播对象,是商人吗?
不,是文人。
商人的传播在文人面前,真就是个弟弟。
朱元璋仿若看到,所有关于大孙不利的言论,在这次科举之后,被彻底冲个粉碎。
“爷爷谬赞了,孙儿只是到了那贡院,听说了关于科考的一些章程规矩后,感觉对于学子们,过于严苛了一些。”
“科举如学子,犹如鲤鱼跃龙门,尤其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这些寒门学子,平日挑灯夜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身体孱弱得很。”
“这人呐,若是饿到极致,哪有什么思路可言,咱们挑选一些才人本就不易,若是这般导致一些原本才能出众者,因此名落孙山,岂不可惜。”
“科举从官后,就不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年累积之政绩。”
“孙儿只是希望,想这些有想法为国效力的学子们,能够完全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朱英的语气很是认真,这是他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大明在朱英看来,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