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用骨刀在苹果表面斜着划“蜈蚣纹”。
每道纹长一寸,深半分,刚好划透表皮但不伤及果核。
藤汁和沼泽沉水按1:3的比例稀释,泡缸底铺一层晒干的沼泽淤泥。
结果:泡5天后,苹果表皮的蜈蚣纹变成紫黑色,切开后,毒素只停留在果肉外层,核心还是酸苹果的青白色。
用银针刺探,外层毒汁会凝结成小珠,核心却毫无反应。
第三次调试:加“尸花腐蕊粉”当药引(成功吧?)
关键调整:藤汁和沼泽沉水比例不变,但每升藤汁里掺半勺“尸花腐蕊粉”。
这粉是尸花未开的花苞磨的,能带着藤汁往苹果深处钻。
浸泡时间延长到7天,且每天用苹果木勺搅动一次缸里的汁。
观察变化过程:第2天:苹果表皮的蜈蚣纹开始有紫黑色的汁顺着纹路往外冒小珠。
第4天:苹果整体变成暗紫色,捏起来硬邦邦的,缸里的藤汁从暗红变成浅粉。
第7天:捞出苹果时,表皮的蜈蚣纹已变成深黑;
切开后,果肉从皮到核全是均匀的紫黑色,果核周围凝结着一层暗红晶体。
用银刀刮下点果肉,凑近闻,有股酸腐的甜。
写到这里,腐血苹果这个材料算是完成“腌制”了。
阮平夏看着上面调试的那个时间。
七天。
不行。
自己有很大概率无法完成这个试验就脱离世界了,时间成本太高。
苹果屋的木门和玻璃窗依旧被时不时的撞得哐哐作响。
阮平夏拿着笔,伏在案前,此刻全然成为了苹果女巫,专心地思考着如何改进配方,加速这个实验进程。
丝毫不受外面的声音的影响。
她想到了什么,又重新翻开那本《毒药学大典》。
这本书应该算是毒药学的百科全书了,怎么研制材料、搭配,全都有涉猎。
卷一:毒材考——万物皆可毒,识性是根基。
开篇先破“毒即恶物”的偏见,这卷像毒材的户口册,记载了三百余种毒材的本源。
每种材料旁都画着简笔画,比如腐血藤的藤蔓标着“喜阴怕火,毒在断口汁”;
阮平夏还看到了苹果女巫在页边批注:“别信老法子说的‘材料越老越纯’——腐血藤长三年的断口汁,毒劲比五年的猛三成,只因三年藤还在‘疯长’,毒没沉底。”
卷二:处理术——从“生材”到“可用毒”,时间是变量,不是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