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汤中松知道山水画是何物,但若是再往深里说,他怕是半个字都听不懂。
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法就会浅显易懂的多。
这学问总是先传于口头,再落于纸笔。
口头上说的大白话,文盲也能听懂。
可落在纸笔上的条条目目,却不是容易体会的。
何况,这学问发展到现在,已然完全颠倒。
却是要先看到纸笔上的条目,再听到先生口中的讲解。
这也是为何同样的先贤圣书,有的先生教得好,有的先生教不好的原因。
“皴是一种山水画的技法。”
张学究憋了半天,说出来一句。
虽然他挂着张学究文道师傅的头衔,而且他也着实读了不少书,也洞明了很多事理,练达了很多人情。
但自己明白归自己明白,他却是怎么都讲不出来。
甚至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像是在卖弄似的……
武修之人练武,体内会生出阴阳二极,调动阴阳化劲气,以此来修功法,用武技。
这山水画也是这般同理。
从质感来说,山硬,水软。
硬为阳,软为阴。
这就也构成了一方阴阳之根本。
从状态来说,山静,水动。
动为阳,静为阴。
却是完全与质感营造出的阴阳和合全然翻覆。
分开了可以是巍峨,是澎湃。
然而各自独立的同时,又阴阳相济。
这一山一水,便可无穷分形,演变造化。
博古楼十大奇景中的千峰万仞,与四季不冻河也是暗含此理。
有了这几重层层嵌套的关系,山水这统一的矛盾体才能遗世而独立。
张学究想要让他的白骨扇更上一层楼,最佳的途径便是在现有的白骨图中,画上一副山水。
只不过,这一点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若是单纯画一副山水图,对于张学究而言毫不费力。
但是现在,这白骨扇上的山水却是后来之物。
既不能弱了势头,那样气韵不足。
也不能抢了风头,那样狠辣不够。
所以这一副山水,要把浩然之雄浑,荡然之险峭,真然之清净,三者兼而有之。
《皴经》中说,画有十分,其中七分山水,三分人。
在这七分山水中,包含着四分诗书,三分画技。
正是看到了这句话,张学究才决定留在博古楼,盘桓一阵,也是为了他自己多受些这里诗书文气的熏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