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镜头对着玻璃外的主航道,光点在镜头里拖出细细的尾。
拍摄助理把最后一条剪完,撑了个懒腰:“李总,这一条能上国际财经号。”
李晓薇“嗯”了一声,揉了揉眉心:“标题别喊口号,换——‘按时,就是信任’。”
“明白。”
她盯着数据看了两秒,忽然开口:“把‘街角合唱’那条也顶一顶。要让人知道,这城在运转,也在呼吸。”
?
清晨,海面像被拂平的丝绸。
第一艘进港的船把水线切成两半,堆场的灯渐渐退下。
李一凡一夜未眠,洗了把脸,准点进了视频会。
屏幕上分列着十几个沿海港口的负责人,政务院政改办和国家发改委的会标挨在一行。
林建国出现在上方窗口,面色如常,眼里藏着光。
“简报收到了。”他开门见山,“香江港区首日实战,通过。我们讲三句话——机制先行,数据说话,透明给力。”
他停了停:“接下来,让姜主任搭台,把‘香江样品包’在四个沿海口岸试点。不是全面铺开,是点状复制。李一凡,你负责口径和节奏。”
“遵命。”李一凡坐直了身。
姜承远接过话头:“样品包三天内发到位,指标只盯三类——通关时长、异常闭环、社会体感。其他一律不看。”
屏幕上一片“收到”。
会末尾,林建国微微一笑:“做好被质疑的准备,也要做好被学习的准备。”
会断,窗外光线陡亮了一度。
?
上午十点,港区临时会场。
媒体提前到了,但镜头只能拍到指定区域。李一凡没有站在台前,他让港务集团董事长去讲——讲实际的流程,讲可以对外公开的数据,讲每个岗位在做什么。
记者提问——“是否意味着港口将进入更为严格的安保期?”
董事长答——“意味着更可预期的运行期。”
有人再问——“是否会影响自由流转?”
答——“不影响效率,不损害规则。”
每一句都不长,却像钉子一样,钉在可核验的事实上。
会后,李晓薇带队在走廊里做“走动采访”,镜头只对准戴安全帽的工人、刚下车的司机、等待派单的青年。
他们说“快了点”“清楚了点”“没那么慌”,字眼朴素,像刚出炉的热气。
?
午后,风控曲线上蹿一根尖刺。
一条“外航疑因新机制改线”的帖子在某境外平台被大量转发,短时间内被搬到本地社交平台。
凡星的小组没有急着压。
三分钟后,他们把某航司当日的靠泊图贴了上去,航线与泊位用红点连成清晰的路径。
旁边配了八个字:“今日靠泊,如约完成。”
评论里静了几息,有人问“图是真的么”,很快就有人贴出港区的实时公开页面,把时间码指给他看。
又过了几分钟,最初那条帖子的评论被“已过期”顶上去,像被海水悄悄淹没。
?